“七品官”的为民情怀| 明代廉吏隆安知县姚居易
2019-12-13 10:00:27    来源:英林心

  姚居易字丕泰,号南崖,明代福建晋江人,出生地就在福建晋江市英林镇嘉排村。他出身渔农之家,劳作之余,夜以青灯黄卷为伴,饱读经书。于明代嘉靖十三年甲午(公元1534年)乡试中式文魁,长期任户部主事。嘉靖三十五年(1556)后调任广西隆安知县,至嘉靖四十一年离任,前后历时7年。姚居易在隆安期间,兴建学校、修筑城楼、创建庙宇、开通道路、勘界立碑,为老百姓排忧解难,留下了大量的史迹。

  姚居易刚到任时,隆安县初创20多年,是一个历史很短的新县。当时隆安县民风凋敝,经济落后,百废待兴。姚知县从千里之外的福建来到广西偏远落后的山区任职,深知肩上担子十分沉重,下车伊始即不辞辛劳,或骑马或步行奔波于乡间田野、边境关隘,深入民间,了解民情,走遍了隆安的山山水水,为其后对隆安的有效治理做好基础工作。

  他刚刚任职,隆安民众就纷纷向他提出请求,希望尽快建设一座城隍庙,借助神灵祈福穰灾,保护百姓。姚知县依照当时各地的传统做法,顺应民意,在县城内北门附近创建城隍庙,期盼神灵护佑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以此达到凝聚人心,稳定民众的目的。体现了他关心民情,为民办事的执政风格。

  在知县姚居易巡边期间,隆安县城的城楼正在建设。当时负责采办城楼砖石和木料的是城内黄姓大户,黄大户从右江对岸的花潘村采购的青砖部分为残次品,从北区村屯买来的新木料许多未经池水浸泡,使用这些材料建设城楼会造成严重的质量问题。正当这些建筑材料源源不断地运送至城门工地时,被巡边回城的姚知县发现,姚知县随即命令黄某搬走堆放在工地的全部材料,并要求严肃查办。当晚,黄大户带着礼品上门求情,希望姚知县能从宽处理,继续使用已经搬到现场的材料,并表示以后会多多答谢。但是姚知县不为其利所诱,不为其势力所吓倒,坚决地拒绝了他的请求,毫不留情地把他和礼品一起请出了官邸。第二天,姚居易下令对黄某作出严厉的处罚,另行委派驮演土舍余宗政为城楼建设的总管,全程负责采办建筑材料和建设监工,直至隆安城楼顺利竣工。官吏和地方豪绅听闻姚知县为政清廉,再也不敢阳奉阴违偷工减料。姚知县在任七年间,隆安官场风清气正,人民安居乐业。

  新设的隆安县西面与太平府万承土州、都结土州交界处,因土地纠纷恶斗不断。姚居易到任后即由向导带路巡察县域边界,调查边界划分历史,寻找人证物证,恩威并举动员各方让步,树立界碑划定边界,和平解决了历史遗留的三地边界问题。嘉靖戊午年,他在县西南边境的界山上(今南圩镇望朝村多劝屯)刻有一幅大字:“南崖过迹”,并附说明文字记载了处理纷争的情况:“时嘉靖戊午冬,都结万承二州争地,兵乱骚动边境。余巡历各隘,安抚地方,查考旧境。被占年久,难以卒复。故因见治,各书石界,以杜后来争端。过是山徘徊斯石,因书以为之志云,晋江姚居易书 ”。

  同年,他到隆安县的“更达”山口巡察,见到农民在田间辛苦劳作,就停下来了解农民生产生活情况,听他们倾诉疾苦。离开的时候在田间的一块大石头上题写了“息耕石”三个大字。石刻落款为“嘉靖戊午冬立,晋江姚南崖书,陈尚德督工”。400多年前的这幅石刻现在完好地保存在南圩镇百朝社区西北面的田垌中。

  姚居易为官十分重视民众品德教育,他把学宫建设作为十分重要的事情来办。嘉靖三十九年,姚知县在城东找到一块“平衍宏敞,后有五峰、前有三台”之地,在此地建设一座规模宏大,设施齐全的学宫。彻底改变了“学者无所依归,风俗无所观感”,“二三十年之间人文之不振”的状况。

  姚居易在任隆安知县期间开展了大量创造性工作,赢得各方赞赏。《隆安县志·宦绩传》记载:“姚居易留心政事,怀辑诸夷,迁学宫、建城楼,百废具举,而民不知役,附祀王守仁祠”。隆安民众为纪念姚知县,将他的牌位安放在王阳明祠内供奉。姚居易的勤政廉政事迹400多年来一直在隆安政界和民间流传,具有很深远的影响。(嘉排村供稿)

编辑:周旋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