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市新塘街道梧林社区蔡氏:勤俭持家门祚兴 家国情深动海内
2018-11-13 18:24:52    来源:泉州晚报

 

  位于晋江市新塘街道的“中国传统古村落”梧林古村落,以99座精美的古罗马式、哥特式洋楼,南洋“番仔楼”及闽南红砖古大厝,近年来不断惊艳着泉州人的朋友圈。

  更让人惊艳的是这些建筑背后一段段动人的故事,家财万贯坚持除夕吃水煮地瓜,装修的钱被捐出支援国内抗战而以毛坯房的形式存在了几十年的“豪宅”,赖以为生的商船宁肯被日军烧毁也不被征用……

  这些故事背后凝聚着的勤劳简朴、爱国爱乡、孝顺友爱等中华传统的美德,被记录在厅堂里,或镌刻在门柱、廊柱、身堵上,用以垂裕后昆。

  雄伟壮观、装饰考究的华侨建筑群,既是一座座蔚为大观的近代建筑博物馆,也是一座座内涵丰富的家风家训馆。本期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它们,探寻梧林蔡氏华侨们留给子孙的巨额精神财富。

 

古村落荣光再现

  梧林社区村落形成于明洪武年间,肇基祖为石狮市祥芝镇山兜村丰田始祖蔡均用的第六个儿子蔡旺生。据传,当年蔡旺生沿溪赶放鸭群至此觅食,准备返回时,无论用什么办法,鸭群都不走,于是他取出五篮稻谷喂鸭,但鸭群仍然不走,蔡旺生认为鸭群在此地盘桓不去也许是天意的指示,便定居于此,繁衍生息,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因闽南语中“梧林”和“五篮”读音一致,久而传之,“五篮”就成了“梧林”。

  梧林蔡氏,是北宋泉州知府蔡襄的后人,从梧林民居上“忠惠传芳”的堂号及篆刻的各类称颂蔡襄的诗词可见,梧林人对这位清廉耿直、勤政爱民的先祖十分崇敬。

  清初,梧林已初步形成村庄的规模,清康熙年间,蔡祖旺生十世裔孙蔡以褚因随施琅平台有功,敕封为“镇国将军副总戎”;27年后,其子蔡光座高中进士。如今,“镇国将军”墓仍在村西北侧的石鼓山上,梧林蔡氏宗祠还存有“镇国将军”“进士及第”两块烫金字匾。

  清末,梧林开始有人旅居海外,随后旅居海外的华侨寄回积蓄,建造了大量精美的洋楼,村庄规模不断扩大。梧林户籍人口不足2000人,海外华侨人数却超过15000人,其中绝大多数在菲律宾经商。走出了多位名噪海内外的富商巨贾,在近代祖国遭受外侮、民族危在旦夕之际,蔡顺意、蔡德鑨(音lóng)等爱国华侨,不仅踊跃捐资捐物支援抗战、庇护同胞,蔡怀祖、蔡天祥等人还积极参与了侨居地的抗战组织,抛头颅洒热血。

  经过岁月的淘洗,梧林古村落现仍存有雄伟壮观的古罗马式、哥特式洋楼15栋,南洋风味的“番仔楼”22栋,以及极富闽南特色的红砖古大厝43栋,特色石头厝19栋。近年来,这片庞大的华侨建筑群,开始为世人所熟知,凝固在建筑身上的一段段动人故事,也开始传播出去。

 

克勤克俭兴家业

德鑨楼

  离乡背井下南洋打拼的梧林人,无不是经过艰辛的奋斗,铢积寸累,才成就家业,他们深知勤劳节俭的意义,因此,梧林许多建筑,无论风格是中是西,均有大量关于勤奋兴业、节俭持家的家训。

  在梧林华侨建筑群中,以旅菲侨胞蔡德鑨的宅邸德鑨楼,装饰最为考究、最具代表性。德鑨楼建造于1932年,占地400平方米,共两层半,外部为钢筋混凝土夯墙的古罗马式建筑,内部构造沿用中国传统中轴线对称布局,属二进五开间格局。钢筋混凝土、雕花彩玻璃,西式门窗的运用,使洋楼的层高、跨度、采光、通风都有了很大的提升,门扇和楼下的窗板都加了铁板,可用于防弹,楼顶还有可移动的枪眼可用于狙击土匪。一楼两侧设巷廊和厢房,巷廊各有一部楼梯通往楼上,楼中有半自动自来水及抽水马桶等当时的“高科技”产品,楼中木作油漆经近百年岁月仍光亮如新。

  主人蔡德鑨先生虽为商人,但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大楼正面设外廊,以四支罗马科林斯廊柱支撑,柱身刻有“正其谊不谋其利,敏于事而慎于言”的楹联,上联出自《汉书·董仲舒传》,是说做任何事情都是为了匡扶正义,而不是个人利益;下联出自《论语·学而》,说的是人应该做事主动积极、说话谨慎小心。二楼的隔扇上书有《朱子训蒙诗》,内容涉及世间万物的本源、行为规范、培养人的心性三个方面;三楼大厅的隔扇上书有蔡德鑨侄子蔡咸泳所撰的《德鑨行寔》,描述德鑨先生一生的经历,“少而努力,壮而建树”“事父母以孝,处兄弟以和;大嫂早寡,敬之以礼;侄儿少孤,抚之以爱”,以蔡德鑨的奋斗史来激励后人勤俭创业、孝亲友爱、谦逊为人。

  蔡德鑨家族富甲一方,却有除夕日的中午以水煮地瓜为食的家风。蔡德鑨的侄孙媳妇杨仪贞说,这一家风从蔡德鑨的母亲开始传承至今,目的在于告诫后世子孙不忘先人创业之艰辛,勤俭持家。

长程小筑的柱联

  除了德鑨楼,旅菲华侨蔡怀长、蔡怀程兄弟的长程小筑,天井处四支承力柱上刻有“怀抱虽宽还须俭约,长才就范益守矩规”,是主人1949年回乡建造楼房时,特地让石匠镌刻的,以此为家训让子孙世世代代铭记俭省节约;蔡怀禅住宅上刻着父亲留下的“创业维艰,守成不易”“粒积成家,切戒奢华”等家训……梧林华侨将勤俭持家这一兴家创业的根基,镌刻在建筑中,也刻在了子孙的心上。

 

热血救国舍家财

  一进梧林就能看见一座五层楼的番仔楼,名为五层厝,也是蔡德鑨的宅邸,建于1936年,占地400平方米。该楼聘请英国设计师设计,由上海租界派遣100多名混凝土建筑工人分组日夜连班注筑而成。

  80多年来,这座庞大壮观的建筑,一直以毛坯房的状态伫立着。这又是为何?原来,大楼主体完工后,正值日本侵华战争爆发,蔡德鑨及其家族深明大义,紧急停止了这一光宗耀祖的工程,遣散了设计师和工人,将后期的建设装修费用捐给了国内抗日战争。五层厝就此默默地伫立了80多年,成为一座别样的抗战纪念馆。

  除了五层厝,梧林还有四五座洋楼,主人们都将装修的钱捐给了国内抗日战争。梧林华侨深知,有国才有家,他们不仅大量捐钱捐物支援国内抗日战争,而且在国内外通过实业救国、参加抗日团体等方式,保家卫国。

  梧林旅菲华侨蔡德燥,一直奔走在实业救国的路上。19世纪90年代,当时贬黜退居在家的内阁学士陈宝琛和光禄寺卿张亨嘉发起一场以“收回利权”、杜绝列强觊觎为目的的抵抗运动,1905年9月,“商办福建全省铁路总公司”在福州应运而生,由陈宝琛出任总经理。为打破西方列强对中国铁路建设的垄断,该公司于1906年对外宣布将修筑“漳州一厦门”“泉州一东石”“福州一马尾”三条海岸线铁路,并制定《福建铁路招股简章》,向社会招商引资。为了集股筹金,陈宝琛四处奔走呼吁。得知福建铁路建设正在招股后,蔡德燥毅然将在泉州市后城街正在建设的济阳别墅的油漆钱、谢土钱,以及他手头上的余钱,共约2万块银元,全部购买了铁路股份。1910年,福建省内第一条铁路——全长28公里的漳厦铁路江嵩段,正式通车。

  此外,1932年,旅菲侨胞蔡顺意联合地方绅商集资10万银元承顶泉州电灯股份公司,改组为泉州电气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为早期的家乡建设发展作出贡献。声望颇隆、深受拥戴的蔡顺意,历任菲律宾济阳公所四届主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菲岛沦陷时代,其领导的菲律宾济阳公所积极为流离华侨提供庇护,为国内抗日提供支持。蔡德燥还在侨界中游走宣传,动员华侨支持抗日,并鼓励儿子蔡联璧在菲律宾参加“南洋华侨技工服务团”回国抗日。

  此外,还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加入菲律宾华侨游击队的蔡怀翻、蔡怀紫堂兄弟和蔡怀长、蔡怀程兄弟;蔡怀禅在菲律宾经商的三位叔叔,不仅参加了在菲的抗战队伍,还因坚决不把他们的商船交给日军使用,船尽数被日军炸毁,损失惨重……有记录的,参加国内外抗日的梧林人,就有几十个。

 

乐善好施泽乡里

侨批馆

  “吕宋钱,唐山福”,在异国他乡打拼出一方天地的梧林人,不仅心系祖国兴亡、舍小家为大家,还不忘反哺故园,积极在家乡兴学扶贫、铺桥修路,“淡饭粗衣未足羞,心田失种却堪愁,留些余地勤修福,多少贫人仰面求”,在蔡咸晒、蔡咸乾、蔡咸揣三兄弟合建的三栋厝上,这首篆刻在大门堵上的诗,很好地概括了梧林蔡氏乐善好施、扶贫济弱的家风。

  梧林有一幢西班牙哥特式建筑也十分有特色,这幢建筑是旅菲侨胞蔡顺意的宅邸,建于1938年,与传统民居建筑的中轴对称布局不同,采用略带戏谑性的左右各异,平面布局显得丰富多样,令人啧啧称奇的是,这幢楼还设有空中泳池。据说这栋楼原来准备用于开办侨批馆,后来战争爆发,侨路中断,侨批馆无法开设,蔡顺意便将用于装修大楼的银钱捐给国内抗战。新中国成立后,蔡顺意将侨批馆捐给村里做学校,成为几代梧林人的启蒙摇篮。直到1984年,梧林新学校建成,侨批馆才结束使命,至今洋楼大门上方还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等字样,村民也习惯称之为“旧学堂”。在村里建设新学校时,蔡顺意的家族也积极捐资。

  蔡德燥坚持实业救国的同时,十分乐善好施,他曾捐资为家乡梧林修筑了两条石板路,附近贫苦人家如果上门求助,他也几乎有求必应。他还曾资助不少泉州人赴菲谋生,并允许失业的人在自己店中栖身或打工。善名远播的他,1919年获颁“急公好义”匾。

长程小筑

  长程小筑”的主人蔡怀长、蔡怀程兄弟,逢年过节都会分给同一家族大祧房族亲各家各户一点钱,起初至少2个银元,后来分人民币,数量就更多了;对家境困难的族亲,或老弱病残、鳏寡、失怙等,则加倍给钱……留在家乡的老一辈梧林人,如蔡顺意的母亲吴当、蔡怀禅的祖母等人,也时常告诫孩子们,以前日子很苦,即便有钱了,也不要看不起穷人,对有困难的人,能帮就帮,将善良和仁爱的种子,播在下一代的心中。

 

敦睦友爱相守望

胸怀祖国楼

  梧林目前保护最完整、装饰最精致的建筑当属“胸怀祖国”楼,该楼是旅菲侨胞蔡怀番和蔡怀紫合建的宅邸,中西合璧,汇聚了木雕、砖雕、灰雕、水洗等闽南先进的工艺。这栋楼,不仅凝聚了楼主人浓浓的家国情怀,也是梧林蔡氏敬老孝亲、兄友弟恭的见证。

  主人蔡怀番和蔡怀紫是同辈份的堂兄弟,血缘相隔10代,两人凭着各自的经济实力,完全有能力各自建造一栋大洋楼。但他们仍决定在家乡共同建造一座楼宇,希望子孙也能如同他们一样和谐相处,敦睦生活。

  蔡怀禅的爷爷早亡,父亲蔡咸提在新加坡经商,三位叔叔在菲律宾经商,后来经商议,决定由大哥蔡咸提回国内照顾年迈的父母与弟媳、侄儿们,三位弟弟定时寄回家用。蔡怀禅回忆说,父辈四个兄弟一辈子都非常团结友爱,从没大声说过话,更别说吵架了,一个几十人的大家族,1952年才分家,即便分家后,家用也一直持续寄回国。因此,蔡咸提对6个儿子的教育中,非常强调要孝顺父母,团结手足。而他们的下一代,也非常敦睦,蔡怀禅说,即便叔婶等人在1966年菲律宾大地震中去世了,在菲律宾连面都没见过的堂兄妹们,照旧寄回家用,一人一份,不偏不倚。

坑墙楼

  与德鑨楼一墙之隔的坑墙楼,是旅菲侨胞蔡咸坑、蔡咸墙双胞胎兄弟的宅邸。蔡咸坑、蔡咸墙是蔡德鑨大哥蔡德献的遗腹子,蔡德献英年早逝,蔡德鑨对寡居的大嫂关怀有加,尽力抚养蔡咸坑、蔡咸墙,在侄子长大后,又带他们到南洋学做生意,各方面多有提携,后来兄弟俩在菲律宾开基立业。事业有成后,在叔叔家隔壁,建了这栋大楼,守望相助。

编辑:王宇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