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市西园街道洪氏:忠义传家英贤辈出 惟善为宝厚德流光
2018-11-09 08:49:46    来源:泉州晚报

 

 

  开栏语:“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积极倡导“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

  家风,是建立在中华文化之根上的集体认同,是每个个体成长的精神足印;家风是一个家庭长期培育形成的一种文化和道德氛围,有一种强大的感染力量。从古至今,我国流传着大量关于立身、治家、处世、为学的优秀传统家规家训,既煅造了中华民族坚强的脊梁,也成为现代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精神源泉。

  千百年来,文化深厚、人杰地灵的温陵大地,孕育了大量优秀的传世家规家训。这些家规家训,或散落于民间乡里,或隐含于古厝宗祠,或蕴藏于百姓心中。为了让更多人参与到优秀家规家训家风的学习与传承中来,发挥其教育教化功能,去影响更多的家庭,为社会文明进步汇聚起强大的正能量,泉州晚报社与泉州市监察委员会、泉州银行,联合开设《寻访泉州好家风》专栏,旨在通过我们的足迹,为您探访一处处心灵的归处,给您讲述一个个具有地道闽南风味的优秀传世家风及其背后的故事,并充当兼职“导游”,带您在节假日、周末,携家带口来一场说走就走的“休闲游”和“家风游”,让您和家人在走走停停中领略泉州乡村的美景,感悟海丝文化的魅力,接受优良家风的熏陶。

 

  旧时,闽南一代结婚迎亲,新娘子坐的花轿门,常常会贴上“徽猷阁大学士洪封”的封签,这一做法,源于南宋爱国名宦、徽猷阁大学士洪皓,据传因他为官清廉,正气凛然,新娘花轿贴此封条,可以去凶神恶煞。

  洪皓为江西乐平人,为何会出现在闽南的婚俗中?原来,800多年前,洪皓的孙子洪公模一支定居于晋江钱屿,肇基拓业,成一方望族。

  在洪皓父子忠君孝亲、爱民如子、清廉持正等良好家风的滋养下,钱屿洪氏历代名宦、乡贤辈出,一度出现“五世六方伯、二代四将军”的盛况,从政裔孙多官声卓著、勤政爱民。

  洪富故居如今被改为家风纪念馆,将良好的家风传递给后人。

 

名臣留芳 志气高洁

  钱屿洪氏始祖洪公模,系南宋初年爱国名宦洪皓之孙。洪皓(公元1088—1155年),宋徽宗政和五年进士,洪皓在任宁海簿摄令时,勤政爱民,廉洁奉公,为救济一方灾民,他“愿以一身易十万人命”,扣纲粮,拯救十万百姓,政声大振,人称“洪佛子”。他累官至徽猷阁大学士,封鄱阳郡开国侯。

  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洪皓以礼部尚书身份奉命出使金国被扣,金人许以高官诱其叛节,他严词拒绝只求一死,金人敬佩其忠义,免其一死,将其流放在深山,过着穴居生活,他历尽艰辛15年,坚贞不屈。后遇赦回朝,受到宋高宗的高度称誉,称其“卿忠贯日月,志不忘君,虽苏武不能过。”

  洪皓的八个儿子中,有三人官拜内阁忠臣,分别是洪适、洪遵、洪迈,三人著有几十部书籍,是南宋时期声誉卓著的才子,时称三洪。在洪皓的言传身教下,他身上忠君孝亲、爱民如子等优良品质,几个儿子都加以继承并发扬光大,其中,三子洪迈亦于绍兴末年,出使金国,金人强迫他在表中改称陪臣,他坚决拒绝,被拘禁,几经周折才被释放回朝。

  洪皓次子洪遵,时任礼部尚书、翰林学士,定居浙江杭州。1140年,洪遵生子洪公模,1163年,洪公模与诸堂兄弟到泉州寻找叔父洪迈,洪迈彼时在泉州任知府,因喜爱闽南山水之灵秀,为诸侄在闽南一带择居,其中,洪公模择居晋江钱屿,被尊为钱屿洪氏肇基祖。

  洪皓父子身上所呈现出的高洁品质,世代相传,成为滋养屿头洪氏的良好家风。在好家风的荫泽下,屿头洪氏历代名宦乡贤辈出,门庭显耀,不仅有五世洪自然、六世洪贺等善名远播的乡贤,科举场上更出现了“五世六方伯、二代四将军”的盛况。七世洪富明嘉靖进士官至四川布政;八世洪猷任江西南安府孺学训导;九世洪澄源万历进士,任贵州按察司云南布政使;洪启哲任浙江温州府平阳县知县;洪际元任南京左营运游击骠骑将军;十世洪仲升进士钦授福建守备;十一世洪先春任福建都司南京坐营升授云南参将转升镇国将军。

 

克勤克俭 谨言慎行

吴鲁手书的厚德碑,赞扬洪自然拾金不昧精神。

  洪皓家风在钱屿洪氏的承扬,其中一个佐证便是,钱屿洪氏老一辈人说,旧时,闽南洪氏家族有这样一个风俗,结婚迎亲,新娘子坐的花轿门,要贴上“徽猷阁大学士洪封”的封签,据说因洪皓为官清廉,正气凛然,新娘花轿贴此封条,可以去凶神恶煞。久而久之,这一做法便成为泉南一带的婚俗。

  南宋末,洪公模裔孙为了逃避元兵之祸,移居南安石井镇石鼓山下,至元中,其裔孙洪元卿因思念祖上始创之业,率子返回钱屿居住,洪元卿被尊为一世祖。洪元卿传至五世、六世,出了两位乡里有口皆碑的乡贤善人。

  在洪氏古大厝的对看堵上,有一方泉州最后一位状元吴鲁手书的《厚德》碑,碑上撰道:“惟善为宝,按族谱载自然公家甚贫,尝道拾金侯其失主还之,厥后孙曾文武科第名宦乡贤接踵而起,爰勒于石以光祖德而示后嗣。”写的是第五世孙洪自然为人厚道,立世宽怀,即便家庭十分贫困,在路上捡到金子,不仅没有占为己有,而是在路边等待失主,归还金子,并且拒受酬金。

  洪自然的儿子洪贺,以商贾为生。他做生意崇信重义,信守承诺,因此信誉颇佳;他为人十分简朴,衣、食、住、行皆十分节俭,一点点积累下较为丰厚的财富。他为人十分孝顺,最初与两个哥哥一起奉养父母,有一定的积累后,为了不给兄长增加负担,便独自赡养父母,直至为双亲送终,凡事都一力承当。洪贺治学十分严谨,即便再忙,写字也从不潦草了事,并以这样的精神严格要求儿子的治学、为人。

  洪贺的节俭精神,即便家底丰厚,仍本色不改,他从不乘车马,全部都走路,即便儿子洪富显达之后,很多人劝他说,你年纪大了,儿子也富贵了,怎么还在步行?他回答说“吾敢以富贵加诸乡党族哉。”当时的郡太守屠东崖赞扬他“任真不饰,不以器用衣服饮食损德。终其身无不酬之德,无比报之怨”。

 

清廉持正 秉公执法

《晋江县志》关于洪富的记载

  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从洪皓父子到洪自然父子,洪氏先人身上高风亮节的良好作风、名声,都转化为洪氏一族的好家风,昭育子孙后世,从七世孙洪富起,钱屿洪氏开始蝉联科第、簪缨鼎盛。

  洪富(字国昌,号新斋),明天顺三十一年(1487年)生,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去世。举仕前,曾著《易经浅说》得文史界赏识,嘉靖八年(1529年)中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员外郎、郎中、两淮都转运盐使司运使、四川布政使司左参政等职。

  洪富生前诸多事迹,在泉州府志和晋江志均有记载,民间也流传着许多故事。洪富举仕前曾任严嵩的家塾教师多年,负责在严嵩府上教其子。中进士后,他胸怀大志,不屑于走后门说情拉关系,即便后来严嵩官至宰辅,大权在揽,但他从不因私登门拜谒,营谋官职,时人对其品行十分钦佩。

  洪富为人正直,秉公执法,任广东雷州太守时,上司吴某要求释放犯事的手下,洪富不肯,吴大怒,要另派官员办理此案。洪富坚决表示,如不依法办案,他宁可不要头上的这顶乌纱帽。在他的坚持下,罪犯被依法判了死刑。

  盐政是当时国家的财政重要来源,洪富任浙江都转运盐使司运使时,面对肥缺不仅没有染指,反而决心革新盐政弊端。彼时的巡盐御史几次暗示洪富想索贿,被洪富拒绝。该御史因索贿不成,便不断给洪富找碴。刚好有个商人的儿子来上诉,说他父亲多年前交了一笔盐税,因得病死去还没有买盐,要求如数批给购盐的份额。洪富经过调查,查明属实,便如数发给购盐的“盐引”。该御史得知此事后,把商人的儿子抓去严刑拷打,迫他承认向洪富行贿。那商人的儿子被打得遍体鳞伤,但坚决不认行贿,说:“打死我也罢,我不敢污蔑清官。”

  洪富对明末黑暗的官场非常失望,便乞请归田。在家乡他深居简出,以诗书自娱,还帮助家乡修水利,植松柏,修宫庙、宗祠,以德义教诲乡人。当时青阳乡绅庄用宾主持订制乡约,改良风俗,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洪富在众名士的举荐下为此亲自撰写了《青阳乡约记》,并立碑于青阳乡贤祠中,如今该石碑仍在。

 

勤政为民 民颂其德

屿头洪氏家庙内牌匾林立

  洪富开钱屿洪氏科第之先后,子孙历代不仅文武兼修,且均秉承良好家风,为官一方,造福人民。

  九世洪澄源,生于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从小勤奋好学,正直善良,富有同情心。万历十四年(1586年)登进士第。最初,授命于户部主事,由于勤政奉公,高洁自持,短时间内就得到朝廷的重用,从榷崇文门税、督沧州监,一直到江西漕运、桂林知府。

  赴任桂林知府后,他着手进行一系列改革,如革除关例金,及府吏加椽入赀者、屠牛肄之纳锾者等积弊。一系列重大改革,触犯了一大批既得利益者,让他受到很多无端攻击,但他并没有因此而退却,而是克服困难,继续改革。他经常说:“不能以一时之利,害百世之生机”,他认为应当“放水养鱼”,而不能“杀鸡取卵”,不能贪一时之利,而妨碍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百姓福祉。

  升任贵州按察副使后,洪澄源考察了贵、川、云一带少数民族的形势后,即以政治家的卓越远见,备兵毕节,随后又平定了播州(今遵义)使杨应龙的叛乱,救百姓于水火。在思南,苗族土司不接受朝廷安抚,经常生事烧杀劫掠,洪澄源到任后,恩威并用,一边让朝廷加兵征剿,一边晓谕道理,做分化瓦解工作,直至他们降服归顺为止。

  因镇抚少数民族有功,洪澄源被擢为贵州按察使。不久,又转云南右布政。因治绩明显,朝廷随后又升任他为左布政,但由于在平定云南阿克变乱中,洪澄源日夜操劳,过于劳累,终于病逝于任上。洪去世后,灵柩要送到泉州故里,路经贵州,当地官民好几万人争着要抬棺、抚棺,挥泪相送,以示对这一清官廉吏的尊崇。

 

记者:黄宝阳 通讯员:佘子艺 苏文璋 姚诗斌 文

 

编辑:王宇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