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失职 春秋责帅
2016-08-09 17:14:06    来源:晋江市纪委监察局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一个很有名的历史故事,也是一个充满争议的故事。

    史载,诸葛亮经过十年准备,亲帅十万大军北伐曹魏。一开始进展顺利,取得很大的战果。随后,在选择镇守战略要地街亭的将领人选时,诸葛亮破格提拔马谡,让他负责街亭防务。结果,马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张郃所破”,北伐最终功亏一篑。

    在追究战败责任时,诸葛亮主要追究两个人的责任,一个是马谡,另一个则是他自己。这时候争议来了:首先,千军易得一将难求,马谡虽然这次失败了,但毕竟是难得的将才,而且深得诸葛亮喜爱,于情于理都该给他机会戴罪立功;再者,这次用人虽说是诸葛亮亲定的,但明明是马谡“违亮节度”,不按上级要求进行部署导致的战败,怎么能怪到诸葛亮头上?

    那诸葛亮本人又是怎么做的?首先,街亭的丢失,造成全局重大的损失,马谡虽有才名,但罪责难逃,只能“挥泪斩马谡”,严明军纪;另外,诸葛亮给蜀汉皇帝刘禅上疏:“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这些错误都出在我用人不当上。我不能明察部下,考虑问题时有许多不明之处。根据《春秋》上责帅的原则,主要应由我承担责任)。”于是诸葛亮自贬三等,以儆效尤。

    最近中共中央出台了《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规范和强化党的问责工作。以史为鉴,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问责条例》。

    《问责条例》有两个重要原则:一是“失责必问、问责必严”,二是突出“关键少数”。先讲第一个:“失责必问、问责必严”。这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应有之义,体现了我们党强化责任追究的坚定意志。马谡有才也有功,当年随诸葛亮南征孟获,提出“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一举平定南中。但功是功,过是过,如果一味搞“功过相抵”,很容易致使领导干部“贪功忘责”,滋生不作为、乱作为思想。另外,马谡固然有功,但街亭一败毁掉蜀汉十年心血,个人得失与北伐大业相比,孰轻孰重?同理,很多领导干部在干事创业上付出了很多心血,可一旦失职失责,给党的事业和人民群众利益带来的损失也是难以衡量的。两者相较,党的事业和人民群众利益显然重于泰山。因此,领导干部失职失责,就该把板子狠狠打下去,不搞下不为例、网开一面,不能搞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再来看第二个:突出“关键少数”。《问责条例》把问责的重点放在各级党组织领导班子和主要负责人上,突出了“关键少数”,促使他们切实把治党管党的责任扛在肩上。街亭战败,诸葛亮至少要负两点责任:首先,他作为全军统帅,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十万军队的生死存亡,每个决策都应该慎之又慎,为全局负责。《问责条例》在责任划分时,体现了“权责对等”的精神,有多大的权力就应有多大的责任。党组织领导班子和主要负责人,是党组织的“核心”,理应有更大的责任担当。其次,马谡是诸葛亮破格提拔的,在选人用人上诸葛亮同样推脱不了责任。诸葛亮事后自己就说:“先主(刘备)说过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是我没有听他的话啊。”人者,政之本也。《问责条例》明确要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问题突出,党内和群众反映强烈,损害党的形象,削弱党执政的政治基础的”进行问责,选人用人是我们干事创业的关键,领导干部应该以高度负责态度来对待选人用人问题,决不能“用对了是独具慧眼,用错了是识人不明”轻轻带过,而是要通过问责,让领导干部在选人用人上本着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慎之又慎,严格把关。

    往事越千年,诸葛失职,春秋责帅。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拥有坚定理想信念的执政党,理应比古人做得更好,在从严治党上走得更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福建省晋江市青阳街道纪工委 苏煌龙)

编辑:丁惠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