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历史廉吏 李叔元辞官归里
2016-04-08 17:45:18    来源:晋江市纪委监察局

    青阳内台李曾有一座明代建的“七落三十六深井”的古大厝,人称“布政衙”,保存到本世纪初,那是明代湖广左布政李叔元的故宅。

    李叔元字端和,号鹿巢,世代居住在青阳长翠山前。曾祖李聪,号木斋,是明弘治三年进士,学问渊博而性格刚直,乡人敬称为“古李先生”,卒后祀于青阳乡贤祠。得家学渊源,李叔元同他的兄长李伯元、李仲元都高中科举。明万历十九年,李叔元二十四岁就考中举人,次年连捷考上进士,授官刑部主事,后转礼部郎中,又出任山东学政,迁浙江温处道粮漕参政、江西按察司,天启年间升任湖广左布政,掌全省民政、田赋,是从二品的高官。然而,他才到任两年就主动提出辞职,罢官归里了。

    为什么李叔元放着高官不做,主动辞职回家呢?原来,李叔元一向读圣贤书,以“为天下国家出来做官,自然是谋划要合乎人心,举动合于天理”作为做官的准绳,他要求自己做官“只求内不愧心,外不愧椽史吏卒”。任刑部官员五年中,审案断狱,他总要先认真査阅人犯的供词,一字不敢忽略,更不肯对犯人加以拷打,唯恐冤枉好人。虽是风雨天他也坚持到署办公,不肯让犯案者在狱中多耽搁一日受苦。在礼部任职时,他不满皇帝派遣宦官到各地采矿、收矿税,加害百姓,坚持不肯铸给宦官关防印信,以致忤逆皇帝,受到罚俸的处分,他仍不退缩,又两次上疏要求罢免地方的矿税。当地方官时,他留意民生,严辖属下,平反冤案,每以忠孝廉让训诫生员,各地士民多建祠立碑颂扬他的宦绩。他在湖广布政使司任上,正值贵州土官造反,攻占毕节、安顺等地并围攻贵阳,朝廷调遣湖广、云南、广西官军增援贵州,又征派湖广三百万两饷银和数万名运夫。百姓平日应承官府的赋税徭役已经吃力,哪堪再加这么重的负担?一时人心惶惶,不是打算举家逃亡,便是谋划铤而走险,拼死反抗。李叔元同情百姓的疾苦,连夜写奏章为民请命,批评朝廷:“如此大征民夫,不是与秦始皇一样?”告诫当局:“百姓已无法忍受,马上会有大祸发生。”让抚院派快马驰报,十二天送到京城,果然下旨豁免湖广军饷一百五十万两银及全部夫役,地方终得转危为安。

    李叔元一心为民,在任湖广布政时裁减了两总制公费,将索贿的军官抓来办罪,访查出库吏陈某侵吞入库银六千余两,刘某侵吞解户未入库银八千余两。清退大量赃款,自然得罪一批贪官。这些贪官勾结起来,买通了朝廷舒、杨二名御史,诬告李叔元,明明他已经准备了20万两军饷缴入府库,却说他不热心筹办军饷,以致军饷不继。又借财政监督为由,在湖广制造假案,浑水摸鱼,大肆罗织,把许多无辜的属吏诬陷入罪,赃银数增至三十万两,问罪充军三十一人。李叔元认为这起案件完全不根据事实,坚守自己“行一不义的事,殺一无辜的人,拿天下来换也不肯”的诺言,不肯违背良心,附会冤狱、落井下石。毅然力争不得,便愤然辞官归里,并写了一付对联以明志:“平生不择官择地,先民为鹄;垂老仍知止知足,我祖犹龙。”意思是:平生做官不挑肥拣瘦,以民生利益作为第一目标;到年老仍保持知止知足的人生态度,继承的是本家老祖宗老子的古训。

    辞官回家后,李叔元在家乡设立义仓,储粮百石以赈助族戚,捐资清浚沟塘以资灌溉,得到乡民的敬爱。崇祯初年,一度起用他为光禄寺卿兼太仆衔,不久他就以年老告归了。李叔元著作有《四书春秋传稿》、《春秋汇语》、《鸡肋删》、《三余存稿》等集。而他年轻时写的一首《双桂堂自题》:“亭亭双桂好,地廻自闻香;旧叠石为沼,新栽竹倚墙。花风纹水面,水日倒花粧;此有下帷客,园窥却未忙。”多年来一直传诵人口。(作者:粘良图)

编辑:丁惠兰